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名家眼中的“科技与城市”

发表日期:2010-06-22来源:放大 缩小

在20日开幕的主题论坛“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上,中外科技名家纵论科技与城市未来的发展,亮点不断,精彩纷呈。

李政道:与自然的搏斗成就世博会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的演讲题目非常独特:世搏始博。

他以为,世搏,世世代代和大自然的搏斗;世博,则是我们成功的博览。为什么有世博会?就因为是多少代跟大自然搏斗的胜利。

他说,世搏的开始是大汶口文化。它把大自然三个很重要的元素太阳、月亮、山,组织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这个巨人就代表中华民族。大汶口文化在六千年前建立起来,从此就发展了中华民族整个技术和生命。

1608年望远镜的发明,开始了第二次的世搏,产生了近代的科学技术,也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发展。而人类近代的世搏,得益于基因结构及相对论的发现与突破。

他介绍,最近几年,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已发现宇宙不光是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我们大爆炸的宇宙,在外面可能还有更多的宇宙,或许就叫“天外有天”。这个“天外天”如何?也许在下届、下下届世博会上展出 李政道幽默地说。

袁隆平:杂交稻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演讲中说,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到2050年,1公顷土地必须要养活43个人。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袁隆平介绍,我国的第二期超级稻在2006年已开始推广。它的产量比第一期超级稻又提高了每亩50公斤以上。第一期是每公顷8.4吨,第二期每公顷到了9吨以上。如果把第二期超级稻大规模推广,推广到1000万公顷,可以增加2000万吨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口。基于以上成就,农业部又立项第三期超级稻计划,指标又上一个台阶,每公顷13.5吨,现在正在努力,争取在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最后,他自信地说,如果有7500万公顷种植杂交稻,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增产的粮食1.5亿吨,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万钢:科技引领城市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谈到,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呈现出五个方向:

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等先进技术大规模利用。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也就是城市能源逐步实现多元化,将由单纯的依靠化石能源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各种节能新技术的转变。

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上海世博会筹建和运行中,处处体现了绿色世博的理念。各国展馆同样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资源 产品 回收 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上海世博会上,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TD 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集成应用 依靠传感、信息、智能等技术,构建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讯网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网络,将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及公共安全的感知,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

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要的产业形态。

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便捷的信息和交通网络“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记者 谢卫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