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样开采,盐湖还能开采多久?”
“至少40年呢!”钾肥企业老板自豪地回答。这让民盟青海省专职副主委程苏代表心中一颤。40年,你这位老板的钱算是赚够了,我们的盐湖可怎么办?这是她去年参与调研时的一幕。
今天晚上8点多,在两会代表驻地程苏的房间里,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调研数据,对记者不断地摇头。
青海的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这里是我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其中察尔汉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按理说,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给青海全省带来不少的效益,但结果并非如此。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钾资源在开采过程中被大量浪费;价值远高于钾,国内外紧缺的铷、铯、锂、溴、碘等稀有矿产资源利用率极低,有的甚至白白流失。出售最原始、最易开采的资源,成了当地的主要“生财之道”。
中科院青海盐湖所进行过相关研究,但离实际生产还有一段距离。企业在生产钾肥时,并不关心这些资源的去处,“开发公司根本不考虑投入资金进行合作研发,对他们来说,拿走他们想要的就行了,其他的资源浪费了就浪费了。”程苏说。
盐湖矿产资源是青海省最主要的优势矿产,12种盐湖矿产的保有储量全部居全国前4位,其中锂矿、锶矿、芒硝、钾盐和镁盐居全国第一位。20世纪50年代,柴达木盆地相继建厂开采湖盐、硼、钾盐等矿产,80年代出现了青海省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第一次热潮,近几年又形成了新的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热潮,而且范围和势头比第一次更广、更强。但让人忧虑的是开发总体水平科技含量一直很低。
钾的回收现状令人担忧。民盟青海省委调研数据显示:盐湖地区钾资源的回收率相当低,即使是现代化的企业钾的总回收率也只有50%左右,与国外80%以上的回收率有较大差距,损失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程苏认为,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认为察尔汗盐湖钾资源巨大,取之不竭,根本不重视利用率提高的问题。
盐湖资源虽然丰富,但终究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设计管理粗放的生产模式,必然导致资源短缺乃至枯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委员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上交了建议,希望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合理的盐湖化工产业链,让盐湖成为可持续开发的资源。综合利用是盐湖资源经济合理的开发模式,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盐湖矿产和盐化工产品有70余种。但现在察尔汗地区生产钾肥的企业,包括我国最大的青海盐湖钾肥集团,其主要产品品种极为有限,主要是氯化钾,基本上没有其它产品。
接受采访时,程苏突然想起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在柴达木盆地拍张照片,和月球上没两样。她真怕,有一天开采的队伍们都走了,留下一个个大大小小废弃的坑,失去了盐湖明珠的柴达木会是什么样?(记者 刘莉)
——《科技日报》[2007-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