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9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共同主办的沙漠化土地恢复与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办。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通辽市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大会上,专家们就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及其面临的问题、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的过程关系、世界沙漠化研究的前沿、沙漠工程与技术、生态恢复与水资源利用等进行了研讨。
据主办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站长赵学勇研究员介绍,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与亚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过去30年间,奈曼沙漠化研究站致力于沙漠化治理与沙漠化土地恢复,使通辽市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580多亩,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00多万亩,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取得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并创造了“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
通辽市领导称赞说,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逆转得益于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及相关部门在土地沙漠化研究、监测、治理中的通力协作和不懈努力。在三十年的研究治理中,创造出了自然保护区模式、小尺度生态经济圈模式、穿沙公路模式、产业防沙治沙用沙模式等一系列有关土地沙漠化防治模式、技术,这些先进经验成果及其体系创造性的应用,让科尔沁沙地披上了“绿衣”。
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倾斜区、我国东部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和农牧交错带的东端。多个过渡带的相互作用和日益加强的人类活动不仅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而且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能够反映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地区之一。它代表了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与毛乌素沙地在内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风沙活区。
赵学勇不无担忧地说,虽然科尔沁沙地在土地沙漠化防治、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土地利用压力的增加,经济发展的需求,该地区遭遇了以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湖泊干涸与人工植被死亡的问题严重挑战。如何实现土地沙漠化治理成果的持续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依然需要艰苦、深入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的研发以及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效率评估。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将继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