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白春礼接受《自然》专访谈中国科研
3月24日,《自然》网站刊登了对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新任院长白春礼进行的专访。以下为专访主要内容:
《自然》:请问中科院在中国科研政策的规划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白春礼:作为中央政府的高级智囊团,中科院在科技政策和优先研究领域方面积极建言。在过去数十年中,中科院在规划和鼓励许多重大创新项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科研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的开展。
同时,中科院也是各种政策和基础设施改革的试验田。拿“知识创新工程”来说,中科院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使得科技产出取得了显著进步。作为“创新2020”计划的一部分,中科院将努力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自然》: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其影响力仍然相对较低。您准备如何改善这一局面?
白春礼:中科院在过去10年中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当然,我们国家论文的整体质量仍需改进。除了继续鼓励科学家在前沿研究领域中勇敢接受挑战,中科院还将支持各种具风险性的长期计划。
同时,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将从以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为评价基础向以科研创新的质量、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和发展情形为评价依据进行转变。
《自然》:关于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一直高涨。您对此有何看法?
白春礼: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科研已经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取得了今日的长足进步。这要归功于中国科学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资助体系当然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我把这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经费资助机构,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已经提供了极为出色的成功范例。基金委对公平性和透明度的强调,以及民主与专家相结合的评审方式,是值得所有经费资助机构学习的。我相信,经过进一步改革,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将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经费管理的标准和效率将得到提高。
《自然》:您将如何加强措施治理学术欺诈和学术不端行为?
白春礼:2007年,中科院颁布了科研行为章程,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界定依据、调查流程和惩罚措施。关键是要保证充分监督,贯彻落实章程的执行。
同时,我们正考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一门科研伦理必修课,介绍科研基本行为准则,并讨论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学术不端案例,从而使责任文化从年轻一代就变得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