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表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2016年大事记
一 月
1.6 甘肃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肖国青当选理事会理事长。
1.8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峰、郭志光、王道爱、张招柱、刘维民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发来贺信,对有关科技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
1.14 近代物理研究所ADS研究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21 由青海盐湖研究所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盐湖卤水提取千吨级高纯氯化锂技术及示范工程” 成功建成全球首条“千吨级高纯氯化锂”生产线。产出的氯化锂产品质量指标达到99.5%,
1.22 青海盐湖研究所支委会被中国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评为2015年度先进支部委员会,魏海成被评为2015年度优秀农工党党员。同时农工党盐湖所支委会还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组织。
二 月
2.2 依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申报的“特色药用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建设,这是该所继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后,又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中心将面向我国人口健康、西北区域经济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定位于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及其利用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创新研究。
2.3 2015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在兰州召开。在兰州分院的积极组织推荐下,兰州地区院属相关单位再次荣获多项奖励。包括: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寒区水文过程及机理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祁连山涵养水源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重要中草药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此外,由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赖远明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北方地区长距离引水工程无压输水渠道冬季低温环境运行特性研究”、由胡泽勇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东缘水汽通道关键区域大气综合监测系统建立与应用”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高晓清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包含上下游效应实时监测的风电超短期预测方法”项目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26 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由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常州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 月
3.3 兰州分院召开“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会议。兰州分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参加了会议。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谢铭主持会议。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兰州分院院长王涛指出,兰州分院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探索了有效的经验作法。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中科院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研究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兰州分院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围绕中心,形成共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相关部署,积极扎实有序推进,不断探索创新,抓实抓细抓久,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切实为“率先行动”计划相关工作的落实和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能。
3.5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发布了《201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结果及表彰201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优秀单位的通知》,兰州分院系统信息化工作再次取得良好成绩。其中,兰州分院机关以76.46的总分再次位列参与评估的11个分院之首,这是分院机关第五次夺魁;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 82.12的总分,列位参与评估的105个研究所第13位,兰州文献情报研究中心以84.95的高分获得参与排名的6家支撑单位第一。
3.16 中科院与甘肃省在京举行科技合作工作座谈会并签署第四轮院省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与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代表院省双方签署协议并发表讲话,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主持会议。
3.31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康世昌课题组,通过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8支浅湖芯和1支深孔冰芯(各拉丹冬冰芯,147米)重建了过去500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汞沉降变化历史,成为青藏高原迄今为止高分辨率和最长时间序列的大气汞沉降历史记录,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长时间序列冰芯汞记录之一。
四 月
4.14 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表彰了2015年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兰州分院政研会提交的《加强耻感文化建设对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荣列其中,获评优秀奖。
4.20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开所领导班子成员个别调整宣布会:赵培庆任兰州化物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张长春任兰州化物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4.22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离退办主任、离退休党支部副书记申稼南同志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科发离退字[2016]49号文)。
4.26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成立60周
年学术活动在兰州举行。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院士,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谢铭,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春先后致辞。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代表、研究生代表等160人参加了学术活动。
4.25 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超导直线段的强场Nb3Sn-NbTi混合型高场超导聚焦螺线管顺利完成测试。该超导螺线管的成功研制,为Nb3Sn混合超导磁体应用于新加速器提供了技术基础,为以后研制更高磁场的超导磁体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程经验。
4.29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李新荣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五 月
5.4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八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的决定》(甘委〔2016〕18号),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5.14 2016年全国科技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出席开幕式,并莅临中科院“科学重器”展区,视察了中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展台。近代物理所所长肖国青向刘延东等汇报了中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特色、国际竞争力和目前示范推广情况。刘延东询问了示范装置建设情况。
5.17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研究员课题组在凹凸棒石棒晶束“拆”与“装”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课题组发展了对辊处理-制浆提纯-高压均质-乙醇交换一体化工艺,在保持凹凸棒石固有长径比前提下,成功实现了棒晶束的高效解离,棒晶达到纳米级分散,同时还解决了干燥过程中纳米棒晶的二次团聚问题。
5.22 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5.24 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金雀异黄酮选择性辐射增敏作用获
新发现。第一次揭示了金雀异黄酮选择性辐射增敏作用的分子机理,为提高肿瘤放疗效果同时保护正常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策略。
5.26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利用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表面工程手段相结合实现了水面浮油的高效分离与收集。该撇油器具有分离与收集同步进行、集油倍率高、易于清洗、可重复使用等优势。
5.27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马小飞团队从植物分子谱系地理角度,首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生态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学名沙蓬)的种群定植、遗传分化、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式样的深远影响。不仅为理解沙漠生态系统对季风气候的响应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持和解析角度,还为选育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未来作物”—沙米提供了生态适应性潜力和种质资源评估。
六 月
6.2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员获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此外,日前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周峰研究员获此奖项。
6.4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特种润滑油脂与密封材料课题组构建了适用于水环境和高温工况服役条件的自润滑结构陶瓷,为高温、腐蚀环境用润滑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该系列研究工作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应邀撰写英文专著4章,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科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和“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培养项目的长期支持。
6.19 由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邸多隆研究组研发的驼血多肽分离制备产业化技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东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试生产。各种技术指标和生产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目标,各项指标均达到产品国家质量标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骆驼血中蛋白、多肽的分离制备技术和相关产品尚处于空白。因此,以驼血为原料,利用现代分离技术分离制备驼血蛋白、多肽,进而研发以此为原料的健康产品,充分利用沙漠地区这一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6.20-24第十一届国际冻土大会(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在德国波茨坦举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研究员金会军代表中国做了第十二届国际冻土大会主办申请报告。最终经过表决,第十二届国际冻土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兰州由西北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举办。这是继1993年中国承办第六届大会之后第二次承办国际冻土大会。国际冻土大会是国际冻土协会主办的四年一次的国际冻土盛会,是国际冻土学界的奥林匹克。中国获得2020年第十二届国际冻土大会的承办权,表明中国在国际冻土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6.22 兰州分院机关党委完成换届选举,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谢铭同志出席会议,分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张健同志主持会议。大会根据《党章》有关选举规则对新一届党委委员候选人进行了差额选举,马雪萍、吴建刚、邸玉芳、张周、张健(按姓氏笔画排序)当选为新一届党委委员。
6.24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在兰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会议宣布了领导班子成员,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兼任西北研究院院长,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谢铭兼任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赖远明院士任西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6.30 由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会前会——均相催化与有机金属化学国际研讨会”在兰州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担任会议主席,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夏春谷担任共同主席。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20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200名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七 月
7.3-7 为了落实第四轮《中国科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协议书》以及《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金川公司的建设发展,推动中科院相关科技项目在甘落地推广。7月3日-7日,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率率队来甘肃进行科技项目考察对接活动。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会见了邓麦村一行。考察组先后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白银市、武威市和金川公司,深入研究所、园区、企业考察对接项目和技术。
7.15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青海盐湖所老领导马培华,在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纪仁凤、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王舰、兰州分院院长王涛等陪同下视察了青海盐湖研究所,并与科研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了座谈。
7.22 兰州分院系统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分党组书记谢铭作了学习辅导报告,院长王涛、纪检组长宋文辉及兰州、西宁院属各单位党政领导、纪委书记、党群和纪监审部门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7.24-29 由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27届固体中原子碰撞国际会议”(ICACS-27,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tomic Collisions in Solids)在兰州召开,来自18个国家的190余位中外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针对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与过程、粒子的能损和散射、粒子的激发与电离、电子与原子动力学、离子束辐照损伤和材料改性、碰撞引起的化学和生物反应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固体中原子碰撞国际会议(ICACS)每两年举行一次,是载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相关领域历史最悠久、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下届会议ICACS-28将于2018年在法国卡昂(Caen)举行。
7.26 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到青海盐湖研究所调研。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予波,副省长王黎明,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高存福,省发改委主任吴海坤,省科技厅厅长解源和兰州分院纪检组组长宋文辉等陪同调研。
八 月
8.3 近代物理研究所ADS第三党支部被授予“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8.13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合作企业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盱眙举办了凹凸棒石玉米赤霉烯酮吸附剂新产品发布会,标志着该产品已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兰州化物所所长夏春谷与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正君签署了呕吐毒素吸附剂开发协议,该研究内容被列为兰州化物所“十三五”期间“一三五”规划中的三个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8.1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发来感谢信,对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兰州化物所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配合主机单位,针对特殊介质环境以及高速、重载的苛刻工况条件,研究制备了高性能物理气相沉积固体润滑薄膜材料,对我国新型运载火箭的核心部件成功实施了有效润滑,保障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
8.23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康世昌研究员课题组与瑞典斯特哥尔摩大学合作研究论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glaciers。该论文通过对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两条监测断面及青藏高原的8个台站气溶胶样品和8条冰川雪坑样品的黑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给出了该地区黑碳来源的最新证据。研究结果不仅明确界定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燃料对黑碳的贡献,可以为黑碳的大气传输模拟研究提供验证数据,更重要的是为相关国家制定黑碳减排政策提供明确的指导。
8.25 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间辐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员研究辐射诱导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早期过程的作用机理,获得新发现。研究结果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因子miR-142-3p参与调控辐射诱导遗传不稳定性的早期效应过程,并为利用miRNA增强细胞辐射敏感性,增加癌症放疗指数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
九 月
9.12 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红卫研究员和孙良亭研究员领导的离
子源团队,利用研制的超导ECR(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SECRAL产生强流离子束再次取得重大进展。首次提出并实验成功一种新的微波馈入模式,使超导ECR离子源产生的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大幅度提高,再次刷新了由该团队此前创造的一批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的世界纪录,如40Ar12+ 1.4 毫安, 129Xe26+ 1.1毫安,209Bi30+ 0.71毫安等,这是目前国际离子源领域首次产生毫安级高电荷态重离子直流束,实现了法国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GANIL)10年前提出的Ar12+ 1.0毫安的期望目标,打破了该离子束流强度“无法逾越1.0毫安的魔咒”,标志着高电荷态离子源进入毫安级时代。
9.13 兰州分院组织召开“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评审与总结交流会议,对2016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新立项目进行了遴选评审,对2012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进行了终期评估和总结交流。兰州分院系统院属各单位及甘青蒙三省(区)科技厅严格落实优选机制,通过初步遴选,择优推荐了24个“西部青年学者”A类备选项目。
9.21 由甘肃省出版协会、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
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评选结果揭晓,由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地球科学进展》荣获科技类“十佳期刊”称号。
9.22 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hinese Society of
Cryosphere Science,CSCS)成立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期间,举行了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傅伯杰、赖远明、张人禾,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丁永建研究员(常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研究员、西北研究院马巍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为学会副理事长,西北研究院效存德研究员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西北研究院康世昌研究员、吴青柏研究员为学会副秘书长。同时,会议选举产生了104名学会理事和41名常务理事。同日,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在兰州参加中科院所局级人员信息化培训班期间,到兰州分院系统开展调研。
9.23 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了“甘肃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获奖名单,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由吴新年完成的论文《学术图书馆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马建霞、陈春、李琰等完成的研究报告《基于计算情报方法的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发展研究》获一等奖;由高峰、王辉、李超伦等完成的专著《世界主要海洋研究机构概况》、王楠、马建玲、张秀秀等完成的数据库“核心期刊名称规范服务”、由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完成的论文《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陈春、李娜、马建霞完成的论文《国外图书馆非文本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获二等奖。
9.24 以“科·技兴业,博·览世界,会·聚兰州”为主题的“2016中国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在兰州开幕。本次博览会单独设置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展区”,兰州分院组织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等院属单位集中展示兰州分院系统各研究院(所)近年来最新科技成果、项目和产品。包括重离子治癌、固体润滑材料、精细化工、植物固沙、特色植物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高新技术。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林铎、副省长郝远等巡视了科博会兰州分院展区。期间,兰州分院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续签了新一轮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与主办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国际高端论坛,刘维民院士主持论坛,王爱勤研究员应邀做主题报告。
9.28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杜玉枝研究员荣获“青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9.29 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近日公布,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推荐的张志强、郑军卫等完成的“地球科学资助战略与发展态势”项目成果获得二等奖。
9.29-30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第23次年会在沈阳召开。会上公布了《2011-2015年度CERN综合评估报告》。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被评为全院CERN优秀生态站。这是继2001-2005年度及2006-2010年度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十 月
10.17 兰州分院系统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颂歌献给党大型群众性文艺汇演在兰州大学礼堂成功举行。兰州分院系统各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698位同志组成19支参赛队伍,演绎28首主旋律歌曲和舞蹈。
10.18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立项建设的通知》(甘科基函〔2016〕24号),依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申报的“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该实验室重点开展黏土矿物微观结构的比较研究、低品位黏土矿物的高值利用研究和黏土矿物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研究。
10.19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兰州化学物理磨损与表面工程课题组和物理气相沉积薄膜课题组利用高性能固体润滑涂层技术和长寿命润滑薄膜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机构零部件的润滑与防冷焊问题,顺利应用于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是相关工作的延续,有力保障了太阳能帆板的顺利展开以及飞船与天宫的交会对接和未来的解锁分离,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10.21 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研究员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冶金材料技术奖”。
10.24 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间辐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员,研究具有更接近人体生理特性的三维(3D)培养细胞辐射抗性内在机理,获得新进展。研究表明:3D细胞培养是更接近人体生理特性的生命现象研究模型;RBL1启动子甲基化导致3D细胞的辐射抗性,为靶向调控RBL1,增加临床癌症放疗指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
10.25-27由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组织举办的“干旱区水与发展信息全球网络(G-WADI)10年:提升干旱区水与可持续发展”(“G-WADI more than a decade enhancing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rid regions”)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G-WADI的框架下,为干旱半干旱区国家的学者提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水文-经济集成建模的经验,为G-WADI成员国提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指导,并加强G-WADI各个区域网络的协作。会议开幕式由西北研究院李新研究员主持。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谢铭致欢迎辞。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Soroosh Sorooshian,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全球水未来项目首席科学家Howard Wheater,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苏丹Khartoum大学水文研究中心主任、UNESCO IHP前负责人Abdin Salih,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英国、美国等21个国家的46位专家学者参会。
10.27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齐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通过在热固性聚合物中引入动态共价自适应网络(Covalent adaptable network,CAN),实现了热固性形状记忆环氧树脂的原始形状重构。动态共价键自适应的网络结构在一定的热或光等的刺激下能够发生共价键的交换反应,因此可以实现热固性聚合物的焊接、再加工等性能。
十一月
11.2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峰研究员研究团队在结构化水凝胶构筑仿生关节软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实现了具有高承载、低摩擦的软硬复合结构化水凝胶材料,为开发设计新型人工关节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1.5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7届院士大会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
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研究员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共增选40名院士,其中有10人来自中国大陆。
11.20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主持,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研究员宣读了《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关于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通知》和《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关于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通知》,王涛代表西北研究院向秦大河院士颁发了学委会主任聘书,秦大河院士以学委会主任身份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王涛作了西北研究院“十三五”规划报告和西北研究院特色所(群)建设方案的报告。
11.21 青海盐湖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盐湖资源变化调查”项目完成了可可西里盐湖的野外调查工作。此次考察为深入了解可可西里无人区盐湖资源最新的变化动态、盐湖周边环境演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可可西里无人区盐湖调查工作的结束,项目所涉及的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环境最为恶劣的“四大无人区”内的盐湖野外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
11.2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科技论文继续位居国内研究机构前列。该所2015年度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论文404篇,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中列第12名;2006-2015年2967篇论文被引用48088次,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中列第12名;被EI(工程索引核心部分)收录期刊论文376篇,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中列第9名;表现不俗论文(据SCI统计)215篇,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中列第7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27篇,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中列第33名。
11.22-23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京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评选出100种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主办的5种期刊蝉联“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据统计数据显示,《冰川冻土》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57.31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810;《地球科学进展》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54.3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691;《沉积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48.360,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606;《中国沙漠》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41.82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605;《高原气象》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37.74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516。
11.27 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注入器II原型样机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能量为9.55MeV、流强为2.14mA的连续质子束加速,完成了ADS注入器II的专项目标。代表我国连续波强流超导直线加速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ADS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系统集成保持国际最高水平。
十二月
12.7 2013—2014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颁奖大会在西宁召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蕾、胡娜题为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Six-Rowed Barley Landraces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和Isolation, stabilit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nthocyanins from Lycium ruthenicum Murray and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的论文分别荣获2013—2014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12.11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一行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看望魏宝文院士,甘肃省副省长杨子兴等陪同慰问。同日。由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天体环境中关键核过程研究”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在广东惠州召开。
12.13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参加兰州分院领导班子换届考核,并调研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分院及系统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工作交流和座谈,实地了解各单位贯彻落实院党组各项工作部署,特别是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进“一三五”规划、推动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和抓党建服务科研中心工作情况。
12.15 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6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资助人选和2012年度入选者终期评估优秀人员名单。 甘青蒙三省区及中科院兰州分院系统各单位中,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本部王金平等17人获“西部青年学者”A类项目资助;近代物理研究所谭腾等35人获“西部青年学者”B类项目资助。 2012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中国科学院共有7位被评为优秀并获后续支持,其中,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陈春和孙国强名列其中,分获20万元后续支持。
12.18 由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李新荣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干旱区生态水文学”项目启动会在兰州召开。孙鸿烈院士、秦大河院士、傅伯杰院士、西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赖远明院士以及相关大学、科研院所60余人参加了会议。
12.23 我国首座铅基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启明星Ⅱ号”首次实现临界。这是ADS先导专项研究的又一个重大阶段进展,也是我国在铅基重金属冷却快中子反应堆的创新研发方面取得的关键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核反应堆新一代零功率装置研发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28 近代物理研究所质量测量团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装置,首次测量了短寿命核素52Co及其同核异能态的质量,并结合已有数据重新构建了52Ni的β衰变纲图,在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研究中取得又一重要成果。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于β衰变及同位旋相似态的认识,并指出了在β缓发质子谱研究中普遍使用了50年之久的同位旋相似态指认规则的局限性。该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