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如何更好地出重大成果与拔尖人才

发表日期:2011-04-13来源:放大 缩小
 □张偲 黄良民
 
3月3日,刚刚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的白春礼同志设立“院长信箱”,向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发出258封信,开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他在邮件中提出4个问题:“第一,你认为我院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第二,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第三,如何更好地培育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第四,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结合?”
 
“出成果、出人才”六个字,为国立科研机构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之一。因此,答好白春礼同志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为回答4个问题的关键。
 
拔尖人才,特别是适合中科院研究所生态的拔尖人才,在“创新2020”中更应立足于培养。当然,引进是培养的构件、补充和重要基础。白春礼同志2月28日在中科院干部大会上所讲的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集中精力为良种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举出了做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识辨“良种”是前提,铺垫适其扎根的“肥沃土壤”、播洒适其成长的“充足阳光”是关键。既不可富营养化,更不可营养不良;既不能阴霾终日,更不能烈日炎炎,否则只能造就病态或亚健康的人才。当然,“良种”应于“用进废退”、“优胜劣汰”机制中产生。因此,营造培养拔尖人才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其中尤以如下3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适量宽松的考评体系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机制。轻率浮躁与急功近利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大忌,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美国“严格进人,宽松考评”的机制值得学习。在成为研究所固定编制之前,能否在助理研究员与副研究员之间,提供一个2~3年的准副研究员岗位,之后通过严格考核评价后择优转为固定编制副研究员岗位?另外,国家通过全面启动和健全事业单位社保、医保制度,从而分担一般性人才的分流,是保障社会和研究所和谐而应承担的基本义务,亦是做成此事的前提。
 
其二,科研经费与支撑保障是培养拔尖人才的必备条件。把时间与精力凝聚于科研工作,而非着眼于科研经费争取,不仅是“良种”冒尖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更是研究所必备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家和部委层面上设置的竞争性科研课题比较繁多,不仅重复立项,而且有可能引发不良竞争,更重要的是浪费科技人员的宝贵时间,滋长不良现象的发生,进而消耗了科技人员的职业生命。建议国家的科技经费绝大多数纳入行政划拨,这有利于稳定持续研究队伍和产出重大成果;少量经费用于具有较高科技造诣的专家(如年富力强的院士、杰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奖主要获奖者等)的自由申请。
 
其三,进一步完善三元结构工资制中绩效奖励工资的发放合法性。中科院现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工资制,经过多年实践,在稳定队伍、提高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合情合理的工资组成部分。在这里,谨建议与财务、税务部门沟通磋商,将现行“三元结构工资”中的绩效奖励工资在操作时更加合理化和合法化。
 
重大成果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科学类原创性成果与满足国家需求类技术发明和集成创新性成果。自然科学类原创性成果主要靠拔尖人才的个人能力,只能在科学思想的自由碰撞、科学问题的自由辩论和科学实验的自由探索中不断催生和完善,只能在宽松和优越的环境中最终形成,是“让树木自由生长”的结果。满足国家需求类技术发明和集成创新性成果要靠集成和组织,应在锁定具体科技目标基础上步步“倒逼”,是“规划森林”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很强的管理单元和很高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管理”是“四个一流”的基础。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管理去服务,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催生,一流的效率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创造。没有好的管理,研究所的稳定和维持都不容易,根本谈不上发展。好的管理需要有“大业需携手、重任贵同心”的“凝聚态”领导班子。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非常重要;同时,强化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特别是处长等中层干部)的职业培训也是实现“一流的管理”之必需。
 
(张偲,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黄良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科学时报》 (2011-04-11 A1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