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我从南极归来

参加第28次南极科考的中科院寒旱所博士柳景峰讲述163天特殊旅程

发表日期:2012-04-16来源:放大 缩小
历时163天,两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忍受两个多月艰难的海上晕船漂泊,经历连续的极昼……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完成了总航程2.8万多海里的特殊旅程,4月13日,随第28次南极内陆考察队凯旋的中科院寒旱所博士研究生柳景峰向记者讲述了一位“80后”眼里的南极,他也是我省唯一一名参加此次南极科考的科研人员。

风雪南极

去年10月底从兰州出发时,柳景峰还是一个脸庞白净的小男生;5个多月后返回兰州时,已是皮肤黑黝、嘴唇冒泡。“这都是南极强紫外线的‘功劳’!”小柳打趣地说。

虽然他已数次前往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科考,但平生第一次出海就去了南极。过去的近半年时间里,他和队友们在未曾想象过的风雪、风浪以及瞬间成水的冰地等极端环境中度过,但也欣赏到了难得一见的南极奇景:龙卷风、极光,还有各种形状的冰山……

作为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度夏的26名内陆队员之一,柳景峰是去年11月3日随队乘“雪龙号”从天津出发,在海上漂泊了近一个月,于11月底到达中山站;在中山站休息补给半个月后前往昆仑站,一路上频繁遭遇地吹雪,而且在多辆雪地车先后在路途中出现故障,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只能弃车继续前进。

26名队员在经历了地吹雪、白化天气等极地天气和软雪带、蓝冰区、雪丘密集区等特殊地形的考验,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于2012年1月5日晚顺利到达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海拔4093米的“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冰穹A上的我国在南极的第三个考察站——昆仑站。在昆仑站工作18天后,又经过20个日日夜夜的考验,才返回中山站;在中山站休息半个月后,乘“雪龙号”于今年4月8日到达上海。

此次科考,他承担的任务是在南极最高点DomeA(冰穹A,中国昆仑站所在地)执行一系列冰冻圈科考工作,主要包括南极内陆冰川运动与物质平衡观测、南极洲气-雪冰界面水汽同位素在线观测、高空大气探测以及深冰芯钻取前期准备工作等。并与团队合作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下一步钻探最古老冰芯做准备。

科考队内陆成员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只有24岁,有的多次踏上南极,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去完成繁重的科考任务?

柳景峰说,南极的自然风光很美丽,也很浪漫,那里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冰雪、成群的企鹅、憨态可掬的海豹……但南极的环境又是残酷的,那里有刺骨的严寒、稀薄的氧气、超强的紫外线、铺天盖地的暴风雪……从中山站到昆仑站,在冰天雪地行进中时常风雪交加,雪地车经常会被暴风雪掩埋。

在“雪龙号”上,3名队员住一间房子,条件很舒适,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可以洗澡,还可以打乒乓球、篮球,唱卡拉OK,下棋打牌,不过好多队员由于长时间在海上漂泊晕船。从中山站下船到昆仑站的漫长雪地中,队员们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没有网络,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差不多一个星期通过卫星电话向家人报个平安。

到达昆仑站后,那里没有风,没有云,一天24小时太阳当空照——极昼,紫外线很强,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为-40℃。即使有面罩、超厚手套做防护,好多队员的脸、手都被冻伤了。

累字当头

从中山站到内陆昆仑站的行进途中,每天早晨7时起床、吃早餐,然后携带面包、牛奶以及钢制保温杯装的水。

8时,发动雪地车,天气寒冷,一般要花几十分钟时间才能发动起来,然后搭乘雪地车向内陆昆仑站进发。

中午,一般不休息,只给雪地车加油。然后继续赶路。

下午6时,回宿营整理物资。

晚9时,吃晚饭。

晚10时,干了一天活,赶了一天路,累得要死,抓紧时间休息。

到达昆仑站后,队员们在-30℃的气温下进行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巡天望远镜AST3安装及昆仑站区天文仪器维护,以及开展冰盖探测、昆仑站测绘、冰川及气象等科考项目。但撤离昆仑站返回中山站的途中,还要带回3辆抛锚在路途中的雪地车,一路回程充满艰辛。返回中山站,夕阳照射在海冰和远处的冰山上,海冰上温馨地躺着几只海豹,不时有几个贼鸥在空中盘旋。告别南极即将踏上“雪龙号”回国,徜徉在如此迷人的南极景色中,让人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如梦如幻……

衣食住行

衣:极地考察专用服、特制保暖内衣、超厚保暖手套、皮帽子、面罩、墨镜、雪地鞋。别看这些装备都是大家伙,但加起来也就20斤重。

食:在从中山站开赴昆仑站的路上,队员们吃的主要是高热量、高油脂的速冻航空餐,当然也有牛羊肉,整天吃速冻航空餐,味道是比家里的饭菜差了点,但厨师还是保证每个队员吃的速冻餐花样搭配,一个星期不重样。每天的生活用水都是冰雪融化后的水,大伙起床后一般只刷牙,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擦把脸。行进的路上,每人配一个1.4L的钢制保温杯,这就是队员一天的饮用水。但为了节约,队员们白天尽量少喝水,剩下一点儿晚上刷牙。

住:集装箱改造过的生活舱,里面有8张床,一张小桌子,一个电暖气,睡觉的时候插上电褥子,室内温度能保持到20℃。供电则由考察队携带的一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完成。而生活废弃物都要统一收集起来,运到中山站后通过“雪龙号”带回国内处理。

行:到达昆仑站后,队员们多数时间都在生活地附近执行任务,步行就可以了,但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只能通过雪地车代步。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雪龙号挺近南极科考

南极冰穹

钻取冰芯

轻松一刻

柳景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留影

供图:柳景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