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开放兴院:走合作共赢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这是白春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位在中科院工作、生活了34年的“老”中科院人深深地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中科院与新中国同行的60多年间,这个宗旨从未变过,也将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他心头的骄傲,也是他所肩负的责任。
院地合作,统筹区域创新集群
12个分院、100多家直属研究机构,中科院的“版图”遍布全国。
这也意味着,中科院对地方科技需求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011年年初,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科院集中组织院地合作会谈,与江苏、广东、浙江、辽宁、北京、天津、湖北、重庆、江西、海南、吉林、深圳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4个省市区,达成进一步科技合作共识,并签署了一批全面合作或重要方面合作协议。
“十几年来,包括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长春应用化学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在内的44个研究所在吉林省区域内实施合作项目,大大提高了吉林省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吉林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0月25日中科院与吉林省举办的工作会谈上,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由衷地感慨,“我们希望中科院一如既往地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而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活力。”
“全国科学院联盟”则是一项更为宏大的工程。这一由中科院与省科学院共建的计划,旨在通过互补双赢的合作,服务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这也为中科院人施展拳脚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刚刚到甘肃省科学院挂职的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助理张健许下了这样的诺言:“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我要牢记工作使命,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结合两院需求扎实开展工作,为两院合作的深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院企合作,助力技术创新主体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突出强调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这也是中科院一直在践行的方向。今年10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走进了浙江企业的厂房中。当地企业将在嘉兴港区建设两套18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认为,该技术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将有力推动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嘉兴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疆分院也捷报频传。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担的“克拉玛依油田作业废水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设计生产的油污泥处理装置,年处理量达12.5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油污泥总量的1/3。油水泥分离后,油回收利用,水可以用来浇灌植物,泥土回填并可种植植物,有效降低了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成本,增加了企业销售收入,保护了采油区脆弱的荒漠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年多来,中科院先后与中核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机械工业集团、中石油等一批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创新联盟,共建研发中心与合作团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针对一些热门行业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中科院还特别召集全院LED和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研究人员,与相关企业面对面展开交流研讨,以期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优化布局,加大应用研究由市场需求牵引和导向的力度,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院部合作,强强联手协同共进
2012年7月4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大礼堂座无虚席。人们早早来到会场,想找个好位子坐下来,听一个“局外”人来给他们作报告。
那一天,白春礼报告的题目是《当前科技形势与科技前沿进展》。而就在此前早些时候,他与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代表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力图通过深化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赵树丛说,中科院多年来高度关注生态安全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针对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演变、结构与功能等问题,与林业系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当前我国林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引领现代林业发展。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提升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水平,推动国家林业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除国家林业局外,中科院还正在落实与卫生部、质检总局、国家文物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深化与农业部的科技战略合作,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等。
其中,“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是中科院一次颇具新意的尝试。用白春礼的话来说,教育界和科技界为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多家高校负责人来到中科院,与研究所的同志共商合作大计,“这在中科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8月29日启动仪式现场,21所“211工程”高校和中科院31个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设10个具体项目,首批将有80余个中科院研究所、50余所高校参加,中科院将开放约300个国家级、院级重点实验室,接收高校学生的科研实习;每年将有1800多人次的院士、科学家、教授到高校授课,到中学开设科普讲座,将有15万名以上的研究生、本科生从中受益。
这一举措让国务委员刘延东大加赞赏。她评价说,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有利于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际合作,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9月18日,中国天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上,白春礼当选为新任院长,成为这一组织成立近30年来的首位中国籍院长。
在白春礼看来,能当选为如此重要的一个国际科技组织的负责人,正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不能闷起头来搞科研。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国家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科技合作一直为中科院领导班子所高度重视。“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项目,一个个都已发展成广为海内外科技工作者熟知的品牌交流活动。
在新的时期,科技创新向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建设国际一流机构的必要条件。中科院多名领导认为,中科院须系统谋划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有效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目前,中科院平均每年国际交流量达到3万人次,其中约1万人次中方科研人员到国外,约2万人次外国科学家到中国。中科院与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签署了200多项院级国际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一批富有成效的中外联合研究机构。中科院还正积极、稳妥、审慎地进行海外布局,扎实推进海外科教基地的建设。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大科学院’、‘小科学院’,我看只有一个中国科学院,这就是‘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科学院。”
这句话道出了白春礼的心声,也道出了几万中科院人的心声。开放兴院,是中科院的精神。在合作共赢发展的道路上,中科院人将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