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关键时刻尽显科学力量

中国科学院十年科技成就系列报道之四

发表日期:2012-11-16来源:放大 缩小
历史总有波澜壮阔,社会的发展不会总是风平浪静。在关键历史时刻,科学的力量厚积薄发,为政府和国家渡过难关、创造奇迹提供坚实的保障。
 
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SARS危机、禽流感来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最坚定的信念、最顽强的精神、最精彩的创造。这些成就背后,有着中国科学院在多学科领域长期积累的创新能力的显现。
 
阻挡灾难:科学义不容辞
 
在巨大的地质灾难面前,人类是脆弱无力的,而科学技术在这个时候最能给人以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两次大灾牵动着中科院领导和科学家们的心,依靠科技的力量,他们与灾情展开了搏斗。
 
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晚,中科院领导路甬祥、白春礼连夜部署,组织有关科技力量,在灾情监测、次生灾害防治等方面向中央和当地政府提供服务与咨询,并发挥资源环境和高技术领域关于地震、遥感、紧急救援、通讯、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技术储备,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一声令下,中科院相关各所迅速作出响应。
 
灾区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外界很难了解灾情。5月14日,中科院两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到6月9日,两架遥感飞机共获得12.87万平方公里、23.8TB数据,向国家上报灾情专报114期。
 
当现场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时,中科院已经参与到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工作中。5月28日,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参加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中科院参与灾区重建规划,负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专项评估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科院就按时完成了该项工作。
 
除了救人,中科院科学家还关怀着灾区人民的心。5月14日,心理所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了“5·12”心理援助行动。15日,心理援助人员就到达灾区开展工作,为舒缓灾区人民的心情、稳定局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汶川地震两年后,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中科院相关各所再次迅速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尤其是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身处灾区近邻,所领导紧急部署,派专家迅速赴灾区进行灾害调查。由胡凯衡和陈宁生分别带队的两个考察组,对泥石流最为严重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开展灾情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远在北京的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董锁成接到中科院的一项任务,其课题组整体进入舟曲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部分。
 
挽救生命:科学奋不顾身
 
疾病不仅给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来势汹汹。这一次,中科院的科学家们虽然没有在手术台上冲锋陷阵,但他们在另一个战场上与传染性疾病交锋。
 
找到疾病源头,检测并确诊,解开致病原因,找到治愈药物,这是科学家攻克传染性疾病的几把利器。
 
武汉病毒所王汉中等在野外和人工驯养繁殖的果子狸身上找到了SARS病毒,进而推测果子狸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
 
SARS病人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确诊,很多病人因为被误诊而耽误了病情。为此,北京基因组所研发出双抗原夹心法的酶免检测试剂盒。
 
为了搞清楚SARS病毒到底是什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裴钢课题组、生物物理所饶子和课题组,分别成功克隆SARS病毒的6个主要蛋白基因,完成了主蛋白酶晶体数据收集工作。
 
在寻找抗SARS药物的斗争中,中科院的研究小组分头行动。昆明植物所、北京基因组所通过合作,找到一种化合物可以对抗SARS病毒;上海药物所陈凯先课题组,从400多个样品中筛选出的三种已知药物,是当时国际上抗SARS病毒作用力最突出的;昆明植物所与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开发出抗肺纤维化新药;微生物所田波课题组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此外,中科院动物所还联手北京基因组所和微生物所,在全球首次构建成功四种SARS疫苗。
 
2006年,禽流感在全球暴发。中国科学家再次站到抗击疾病的历史舞台最前沿。
 
微生物所在对青海湖区域候鸟的禽流感状况进行连续三年的追踪后,认为当时暴发的禽流感病毒很有可能是通过候鸟回传的。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则发现麻雀也携带禽流感病毒。
 
中科院动物所、电子所等成功研制了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可在野外监测野生动物禽流感疫情。
 
同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药物所分别成立了禽流感攻关小组。生物物理所选取禽流感病毒可能的药物靶标蛋白分子,开展中草药小分子与晶体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分子药物设计与研发;而药物所通过大规模的虚拟筛选,探索致病机理,开发相关新药。
 
支撑盛会:科学担当重任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实质上也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包括科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家支撑能力的综合反映。”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在一次调研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奥运会筹备伊始,中科院就发挥在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环境卫星遥感、空气质量模型预警预报等方面的综合科技优势,组织10多个研究所参与北京大气监测项目,对奥运空气质量日报和模型分析预报。
 
奥运中心区的夜晚,可以看到29个造型别致、亮度适宜的景观灯柱,这是中科院电工所承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先进成果;8月8日开幕式,数万名观众从“鸟巢”的100多个人脸识别系统快速身份验证关口有序入场,这是中科院自动化所潜心研制的。
 
运动科学方面,合肥智能所开发的赛艇测试与反馈训练系统全面应用于国家赛艇队、皮划艇队和帆船帆板队,对教练员控制训练强度、监督每堂训练课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计算所向国家体育总局多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无偿提供了40套视频分析软件系统,为蹦床、体操、跳水等竞技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新的手段。
 
两年后,另一项盛会在大都市上海举行。
 
中科院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成全院优势科技力量,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落实“世博科技行动计划”,近20个研究所的几十项创新成果,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安全保障、信息交通和技术展示等方面得以应用。
 
例如,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研发的“上海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共部署十万多个节点,成为世博会第一道安保措施。由声学研究所和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合作承担的世博水下安保系统,解决了黄浦江特定水域通航条件下水下安保的特殊难题。
 
为实现世博交通园区内“零排放”、园区周边“低排放”的目标,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陶瓷金卤灯安装在世博园区中国馆;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研发的新型电动汽车作为警用车在世博园内巡逻使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11-15 第4版 综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