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知本力量撬动经济杠杆

中国科学院十年科技成就系列报道之五

发表日期:2012-11-16来源:放大 缩小
促进我国工业升级,推动制造业转型,让交通运输更为便利和顺畅,将信息产业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十年来,被称为“科技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用广阔的知识和博大的学识,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安装上了轰鸣的引擎。
 
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有所作为,也要延长创新链、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这是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的期望。
 
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各展所长,纷纷与地方、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大显身手。
 
通过不断的技术完善和升级换代,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技术,迅速转让至18家企业,带动投资8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每年回收乙烯4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10万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40多项健康、医药成果在企业实现转移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近14亿元、社会效益超过22亿元。
 
自上而下推动合作,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中科院先后与全国各省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等新举措,自上而下推动院地合作。
 
中科院与地方共建技术研发基地,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中科院先后建立了常州、嘉兴、佛山等29个育成中心,以此为桥梁,使研究所与地方企业实现高效对接,合作效率显著提高。仅成立不足3年的佛山中心,已引进研发团队36个,与佛山的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超过500项,已实现产业化30项,产值达3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就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629亿元、利税414亿元。
 
把技术和人才输送到产业一线
 
近年来,随着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纷纷走出象牙塔,深入企业、农村,把手中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2002年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钧到莆田市挂职担任科技副市长。了解到当地养殖鲍鱼面临海区水温太高,夏天鲍鱼成活率低,常遇台风等困难后,他赴多地调研,提出让鲍鱼春夏北上大连“避暑”、避台风;秋冬季回到莆田“越冬”。很快,这样的养殖模式辐射带动了130多户农民、3500亩海区,一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
 
在如今玉米种子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大豆市场几乎被跨国企业控制、农业生产亟待转型的形势下,一场新时期的“黄淮海战役”正由中科院和沈阳军区联合打响。
 
“现在科研人员已经选育出产量更高的新组合,并克服了其不抗大斑病、茎腐病、易倒伏等缺点,进一步缩短了生育期,有益于机械化收获。”正如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所言,这场新时期的“黄淮海战役”,是致力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示范。
 
而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中科院先后实施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等工程,为相关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成果、思想等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用知识和智慧为经济发展领航
 
“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曙光、深腾系列超级服务器的研发,打破了我国超级计算机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并受到严重限制的局面。
 
正如中央领导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所指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科院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迫切需求,以应对金融危机、支持科学发展、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为主线,制定并实施了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真正发挥中科院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中科院还积极参与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提供科技支撑。
 
近十年中,煤焦油化工、航空航天,这些我国曾经极为落后的工业领域,因中科院科技成果的会聚而闪耀出光芒,中星微、曙光大型计算机、龙芯芯片,一个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是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白春礼说,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在产出重大科研成果、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力量。
 
凭着那种特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凭着要用智慧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坚持,中国科学院正在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12-11-16 第1版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