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把握战略定位 掌舵前行方向
——中科院新时期发展战略解读(一)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国家新要求,面对科技新发展,中科院明晰定位、认清责任、强化管理、狠抓落实,进行了新的战略思考,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解读中科院的前行之思、前行之路。
■本报记者 丁佳
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来说是繁忙的一年。中科院的研究所开在哪里,他的足迹就到过哪里,而不论他走到哪里,有一件事是他一定会反复叮嘱的。
“做好‘一三五’规划落实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问题,要清楚研究所的优势所在,在制定规划时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选择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时,更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
当前,在中科院各研究所正深入推进的“一三五”规划中,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进一步凝练研究所的战略定位。
“定位清晰,方向明确,事半功倍;定位不清,方向不明,事倍功半。”在白春礼看来,这是一个事关中科院前途命运、决定中科院能否发挥好科技“火车头”作用的关键命题,在新的形势下尤其如此。
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诞生于1949年的中国科学院,始终与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相伴相生。从1950年至今,中科院依据国家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先后五次调整了办院方针。
时至今日,国内外环境空前复杂,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变革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热点,国际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急迫、更加旺盛,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超过1万亿元,白春礼认为,这些都是中科院发展的新机遇和有利条件。
但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加速发展,国家与社会对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与此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也在日益加强。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8687亿元,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6579.3亿元,已占据总量的75.7%。
那么,作为一家国立科研机构,中科院的定位究竟应该是什么?白春礼认为,这是当前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他说,“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中科院在各类研究工作中的定位,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有所为 有所不为
纵观全球,世界上一些知名科研机构都有着比较清晰的定位。以德国为例,该国的马普学会主要从事大学不能做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德国赫姆霍兹联合会则从事受国家委托的前瞻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
“国际经验表明,科研机构想要办出特色、发挥更大作用、富有较大影响力,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战略定位,没有一家机构要‘包打天下’,就能‘包打天下’。”白春礼觉得,中科院的发展也一样要与时俱进,有所侧重,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这样的判断,中科院许多基层研究所的负责人都深有体会。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封松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每个研究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定位不清楚,研究所就没法发展。”
刚刚在去年底通过验收的上海高研院,就是一家“另类”的科研机构。这个专为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而成立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研发载体通过开展原始创新研究,致力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在3年筹建期间,上海高研院集中力量开展了智慧低碳城市、页岩气转化利用、小型涡喷发动机等相关技术的攻关,并出台一系列举措,与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确保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实现产业化。
事实证明,上海高研院的“劲儿”使对了地方。3年来,研究所不但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还将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索尼、英国石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到了申城,不断促进着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结合。
不变的主线
2012年底,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完成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上榜。《科学》杂志认为“中微子物理可能会代表粒子物理学的未来”。
“我们在9到10年前选准了方向,赶上了热点,才奠定了今天的领先地位。”高能所所长王贻芳感慨,“定位对科研机构来说极其重要,它几乎决定着一家研究所的一切问题。”
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高能所的核心定位就是要发展成国际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同时还要办成一个多学科的大型综合研究基地。
实际上,这样的道路选择与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大型高能物理中心的发展轨迹有些不谋而合。高能所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起家,从单纯的高能物理研究开始,为满足国家科技发展需求,逐步开展了同步辐射、散裂中子源等大型科学装置的研制,为国内各科研单位提供着设备和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
不仅如此,高能所在大型装置研制过程中掌握的技术,也向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技术转移。工业CT、辐照加速器、医疗成像设备等,都是技术产品化的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高能所也并未停止基础研究工作。“我们不会将自己的研究在广度方面铺得那么开,而是充分利用资源,选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攻关。”王贻芳说,“亲身从事基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中科院的100多家研究所,尽管学科门类各不相同,研究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在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正如白春礼所说的那样:“中科院的战略选择必须体现新时期国家的新要求,但坚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变,坚持遵循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也不能变。”
《中国科学报》 (2013-01-2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