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奔跑,向着“青海梦”

——访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发表日期:2013-03-15来源:放大 缩小
这里,有祁连山下的丰美草原,有柴达木盆地的万丈盐桥,有河湟岸边的田野麦浪,同时也有无边的沙漠和戈壁滩。
 
这里,就是青海。
 
每年,青海的壮美风光都会引来无数游客。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青海人热情接待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然而,每每听人谈起外地的发展,他们总会慨叹:“青海还是落后了一点。”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强卫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向记者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未来新青海。
 
“青海梦”的挑战
 
作为地处青藏高原的内陆省份,青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展滞后,经济欠发达。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GDP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特别是2009年,青海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
 
尽管迈开了跨越式发展的大步伐,但与其他省份相比,青海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在全国仍属落后。
 
“我们也有一个‘青海梦’。”强卫告诉记者,“这个梦,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然而,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青海梦”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资源环境的约束。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浪费严重,若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和环境将难以为继,发展和民生亦将难以支撑。”对于困难,强卫有着清醒的认识。
 
以原矿石为例,青海每吨矿石支撑的工业增加值为151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能源产出率为0.48亿元/万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
 
“因此,我们必须在推动资源综合深度开发、高效集约利用和循环发展上下硬工夫。”强卫说,这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循环经济先行
 
目前,工业绿色转型正在青海加速推进。就在2月中旬,青海省出台新规,停止审批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高载能新建项目。
 
这一极为严格的举措,彰显出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决心。强卫说,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去年5月,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任务和“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奋斗目标。
 
作为青海省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增长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相继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随着相关规划得到国家正式批复,推进青海循环经济大发展的政策支撑、制度保障也越来越有力。
 
强卫告诉记者,立足省情和资源优势、着眼生态立省战略、顺应绿色发展新趋势,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将为青海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选择,深深植根于对这方水土的责任与深情。“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接续地。能否把青海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全省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强卫说,青海就是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科技创新添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盐湖、油气、金属、煤炭等地下资源,还有宝贵的高原生物、水电等地面资源,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太阳能、风能等空中资源。
 
正如强卫所言,这种立体化、多元化的资源赋存条件,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是少有的。如何将这种天然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实际成效?答案是,坚持以科技求突破。
 
“在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用结合的同时,加强对循环经济有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项目的招商引智,不仅要看其资本实力和行业影响度,更要看其技术先进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先进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行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卫告诉记者。
 
目前,形成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为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下基础并且显现出良好成效。
 
据强卫介绍,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占到全省总数的50%,创造着全省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50%以上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必须咬定循环不放松,坚持发展不懈怠。”强卫对未来充满信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为青海的发展加油助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实现‘青海梦’,别人可以走,我们必须跑。”强卫说,奔往梦想之路,更需要大家一起“扑下身子,真抓实干”。
 
《中国科学报》 (2013-03-12 第1版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