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我省南极科考队员发来首份“极地传真”

发表日期:2013-12-12来源:放大 缩小

 (兰州日报 孙理)日前,随队出征南极的中科院寒旱所副研究员王飞腾已于123日顺利抵达南极,向本报发来他在南极参加科考的第一份“极地传真”。记者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这其中包括抵达南极之后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艰苦,鲜活地记载了野外训练的情形,如何在狂风暴雪中学会识别冰裂隙和攀岩,以及在闲暇之余他们观看企鹅生活的有趣片段。 

  准备启程——夜里激动得睡不着觉  

  20131125日是王飞腾南极之行的第一天,离开兰州前往上海,然后从上海出发,前往澳大利亚。飞往上海的航班比较早,早上745分的航班。早上5时,闹铃还没响,十个月大的儿子就把他闹醒了。平时一觉能睡到早上八九点的小家伙,仿佛知道他要远行,夜里竟然醒了三四次。根据工作计划,王飞腾在本次考察中负责操作分析氢氧同位素的仪器,这也是唯一的冰芯现场分析工作,分析结果对了解冰芯的年代提供重要的参考,也为本次科考顺利钻取包含过去二千年冰芯记录的冰芯提供最重要的数据支持。出发前,王飞腾专门买了中国国旗,希望五星红旗能够飘扬在南极极光盆地的上空,也希望南极大陆更多地方有看到五星红旗的身影。 

   当天,王飞腾在上海浦东机场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安春雷博士汇合,他俩将一同参加这次国际南极冰芯钻取项目。更巧的是,安春雷博士竟是兰州大学毕业的,也算半个兰州人。 

  经过十一个小时的飞行,早上10时飞机准时降落在墨尔本国际机场。在等候三个小时后,又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澳大利亚南极局的所在地——塔斯玛尼亚洲的首府霍巴特市,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每年都需要到这里进行物质补给。 

  1129日的任务是进行野外技能与安全培训。因为南极的特殊环境,王飞腾他们培训的重点内容就是介绍极端低温环境下常见冻伤类型及预防措施,比如经常要擦鼻涕、手套不可以拿下来,不要直接去碰金属东西,大风时禁止外出。接下来重点讲的是,在南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考察,时间长、条件苦,人往往容易产生暴躁脾气或者无端的抑郁。因此在出发前,对王飞腾及其他的科考队员进行了详细的心理问卷调查,在野外,还将每天进行一些心理测试,这样才能及时掌握每个人的情绪状况。 

  122日,是出发前的最后一天。出发时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由于南极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存最原始、环境最洁净的大陆。因此要求科考队员所穿的衣服是新衣服或是刚洗过的衣服;所穿的鞋子,尤其是鞋底的缝隙不能有任何泥土;携带的行李包表面要用吸尘器清除一下灰尘;不能带任何水果和食物;更不能带任何垃圾。总之,尽最大可能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接着,科考队长介绍了本次极光盆地冰芯钻取计划的整体情况。据他介绍,这根冰芯将是南极地区第13个地方、钻取的第15根冰芯,之前的冰芯钻取地点大多位于西南极,因此这根冰芯在研究东南极地区过去二千年来的环境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初到南极——品咖啡、喝啤酒生活也可以很“奢侈” 

  2013123日王飞腾一行启程去南极,他告诉记者,他的心情特别的激动。本次航程4500km,经过四个半小时的飞行,王飞腾安全降落到南极洲的第一站——威尔金斯冰跑道的简易机场(WilkinsAerodrome)。威尔金斯冰跑道是澳大利亚建立在南极大陆威尔克斯地区(WilkesLand)的一条飞行跑道,位于凯西站东南约65千米处。这条飞机跑道全长4公里、宽700米,使用了最先进的激光水平尺技术,以确保飞机起降的安全。 

  虽然威尔金斯冰跑道距离凯西站只有65公里的路程,但这里全是白茫茫的雪原,雪地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他们一行人终于在下午6时到达了凯西站。凯西站的领导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站况,第二天带他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124号是王飞腾到达南极的第一个夜晚,他通过QQ告诉记者,夜晚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现在是南极的夏季,属于极昼,所以其实并没有夜晚。当天,凯西站的负责人带王飞腾参观了站区,让科研人员熟悉站区各栋建筑的功能。凯西站的建筑主要靠外部颜色区分功能,比如发电栋用蓝色,办公栋用黄色,住宿栋用红色,储藏栋用绿色,除蓝色及部分特别标明危险的建筑外,大多数建筑都可以自由进出。主要建筑包括住宅栋、实验栋、气象栋、通讯栋、发电栋、污水处理栋,餐厅、仓库、车间等。而且还有个小型医院,具备基本的医疗条件。站上的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台球桌、乒乓台、健身房、图书馆以及电影厅。王飞腾住的住宿栋是一座两层高的红色建筑,是科考人员起居、休闲娱乐和就餐的地方,房间基本是单人间,平均3人共用一个卫生洗浴间,一日三餐全部免费,咖啡和啤酒也是免费的,只有红酒和白酒需要提前在澳大利亚预订。住宿栋的室内温度25度左右,只需穿个外套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看到外面飘着的雪花,不少第一次去南极的科研队员很难想象自己现在正身处冰天雪地的南极。南极能有这样奢侈的生活条件,在没来之前是想象不到的。

  凯西站和北京处于同一时区,没有时差,因此王飞腾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规律。早上730分起床,早餐自助,中午1230分是午饭时间,下午6时是晚饭时间。餐厅内还有各种点心、饮料和干果,如果有人感觉饿了,可以随时进去享用。

   125日,凯西站的工作人员向新到南极的科研团队重点介绍了垃圾如何分类、安全问题及网络使用。在这里,所有的垃圾都必须分类存放。其中,生活垃圾共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如啤酒瓶;第二类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废纸;第三类是不能利用的,如水果皮等;能带走的垃圾全部带回澳大利亚处理,生活污水也必须经过净化后才能排放。在安全方面强调的更多,特别是外出。外出时首先要看门口公告栏的天气状况等级,一级到四级分别表示天气良好、一般、不好、特差;在特差的情况下,禁止外出。另外,在公告栏上,每个人的名字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如果有人离开站区,首先要把写自己名字的卡片反过来,然后在小黑板上写清楚打算去什么地方,大约什么时间能返回;等返回的时候,再把卡片正过来,然后擦掉黑板的内容。另外,在观看野外动物时,要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比如观看企鹅至少相距5米,海豹则至少要15米以上。凯西站的网络通讯全部依靠卫星传输,带宽有限,而且费用较高。所以只能发送电子邮件、以及浏览部分网站,像QQMSN等常用的聊天工具都无法登录。

  按照计划,本来125日、6日二天开展野外适应性训练,但由于医生临时外出,为了保证训练安全,将野外训练推迟了几天。

  看企鹅开派对——科考前的生活很惬意

   126日,站上的医生终于回来了,王飞腾所在的野外队队长决定从第二天开始在站区附近开展二到三天的野外适应性训练。这样做一方面是让队员尽快适应野外的恶劣天气,另一方面是检查各自野外装备的准备情况。

   6日当天王飞腾除了准备自己训练的野外装备外,还需要参加站上的集体劳动。当天的任务是清理站区的积雪。除完雪后,暂时没什么工作。于是大家提议,到湖边去看企鹅。

   128日,吃过午饭,站上安排科考人员去附近的小岛观看企鹅。这是王飞腾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企鹅,大多数企鹅懒洋洋的躺在雪地或岩石上晒太阳,有几只企鹅对科考队员的到来好像特别感兴趣,不仅不害怕,而且还主动接近他们。王飞腾通过邮件告诉记者,凯西站的领导特别会调节站上的氛围,除了每周末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外,如果有谁过生日、有新来或要离开的成员,站上将举行特别的仪式。当天的晚宴就特别隆重,因为有几名成员要离开凯西站回国。站上的厨师精心准备了各种点心、巧克力、饮料及各种美食,甚至还有烤乳猪。餐厅的桌子上铺着洁净的桌布、摆放着新出炉的面包加上柔和的烛光,营造出家一样温馨的氛围。

  野外生存训练——为科考进行严格训练

  南极的气候极为恶劣,狂风、暴雪和酷寒是它的三大特征。为了使考察队员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顺利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从事南极考察的各国无不对考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凯西站对野外训练尤为重视,所有在站人员在开展野外工作前,都必须参加野外训练培训。

  王飞腾通过邮件告诉记者,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是南极的夏天,也是开展各种科研考察的最好季节。因此,目前的凯西站是人员最多、工作最忙碌的季节。129日,在出发之前,培训教练向科考队员讲解了如何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既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又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并介绍了必备的野外工具如何使用,如地图、手持GPS、无线电台等。然后,大家各自准备了自己的野外装备,由于当天王飞腾所在的组只在站区附近训练,所以只准备了简单的装备,包括地形图、雪杖、冰镐、帐篷、绳子、水杯等。在培训教练的带领下,科考队员们徒步前往附近的区域,行进过程中,教练针对常见的野外危险进行现场讲解,比如如何识别冰裂隙、如何上坡及下坡、如何攀岩等。

  1210日的任务是到观测场除雪。王飞腾除雪的地方是凯西站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试验场。目前南极的考察站上各种车辆、设备的主要动力还是依靠石油燃料。南极寒冷、干燥、低温的环境使任何污染物都会在此长久保存下来。因此,如何处理受到燃油污染的土壤一直是各个考察站尤为关注的问题。

  南极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后一个天然的、未被人为改造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是,也是地球上最为简单、也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很难自行恢复。因此,在南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的重要前提就是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兰州日报》2013-12-12)

科考队员在凯西站除雪

王飞腾在南极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