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初步成果

发表日期:2017-09-11所办公室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藏野驴 李学友摄 

   
藏原羚 李学友摄 

   
西藏岩蜥 徐凯摄 

   
昆明动物研究所“江湖源区”考察队员合影。

   
昆明动物研究所“河湖源区”考察队员合影。

  本报讯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组成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昆明动物所获悉,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参加了目前已开展的两项预调查计划,包括项目启动前期的“江湖源考察”(2017年6至7月)以及启动后的“河湖源考察”(2017年8至9月),参加考察的学科组包括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兽类生态与进化、鸟类学、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等。

  两次野外考察共计23天,行程逾8000公里,调查区域涵盖西藏那曲、日喀则和阿里等地区,通过实地调查,初步获取了上述地区脊椎动物(鱼类、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黑颈鹤、雁鸭类、高原鳅、裸鲤、沙蜥、札达蟾蜍等重要代表动物的分布状况及种群大小等基础数据。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昆明动物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参加了其中的横断山区综合考察,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科学资料,主编或参与出版《横断山区鱼类》《横断山区鸟类》《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等相关专著,为该地区的区系分类、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明动物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继续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使用新技术手段开展了家养动物高寒低氧的适应性机制研究及发掘和描述了藏东南墨脱地区若干两栖类的新种及新纪录。这些前瞻性的工作揭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化和适应的冰山一角,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

  中科院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此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致力于长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在后续考察工作中,将通过深入的调查取样,系统了解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环境承载力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精准数据。(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9-11 第5版 创新周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