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以自然为本”应对“热到蒸发”

发表日期:2019-08-07来源:放大 缩小

  今夏,全国一片炽热。2019年的流行语中多了“热到融化”“热到蒸发”。7月28日16时,全国气温排行榜显示,山西省新绛县42.7摄氏度排名第一,而占据排行榜前10名的城市气温都高于40摄氏度。

  “高温、海啸、干旱、暴雨,这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提醒人类重视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我们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部主任柴麒敏说。

  近日,“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气候沙龙”第21期在该论坛上同时举办,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代表共同聚焦“气候应对与生态保护”。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生态系统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受到广泛关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何志斌介绍说:“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已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包括格局、组成、水文和土壤等方面,造成人工林土壤旱化,系统稳定性降低。”

  1960年以来,祁连山升温趋势明显,每10年平均气温升高约0.3摄氏度。气候升温导致山区森林生长季延长、蒸腾耗水增加,同时也加快了森林土壤呼吸速率,这些变化在未来的30~50年仍会持续。

  祁连山再往西,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其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被誉为世界最大生态系统,占全国草地面积36.5%,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经历着快速的气候变化,温度每10年上升0.4℃,约是全球平均的2倍,降水量每10年增加2.2% ,整体上有暖湿化的趋势。”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给出一组详实数据。快速的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给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年际波动,干旱年份的牧草生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1/2左右,天然草地饲草供给严重不足,载畜能力下降、放牧压力加大、草地退化严重。

  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 

  《科学》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表示,全球植树造林的潜力巨大,如果将可绿化面积全部用上,这些树木有望储存自工业革命以来约2/3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有效帮助应对全球变暖。

  “自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柴麒敏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历次报告中强调,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而自然也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首次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一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NBS是“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应对挑战并为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

  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对于NBS并不陌生。柴麒敏认为NBS在中国可以理解为:更加系统地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地球的生态价值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有研究表明,在森林、农业、湿地等领域,NBS每年可减排238亿吨二氧化碳。到2030年NBS将提供1/3的减排潜力,2050年提供20%减排潜力。

  “基于NBS概念,大自然保护协会提出了20个具体保护、修复和改进土地管理的解决路径,以增加全球森林、湿地、草原和农业用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大自然保护协会气候变化与能源总监谢茜介绍。

  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 

  仅靠种树等传统环境保护手段能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气候变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技术、市场形成有效的应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环境与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曲建升在总结发言时说。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专家表示,今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将与新西兰联合牵头,共同推动NBS与国家自主贡献、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等气候政策的协同和融合,识别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并提高气候资金支持力度,以倡导各国和各相关部门加快NBS有效行动步伐。

  “我国已开展多种生态环境权益市场探索,过程曲折但始终向前。”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认为,发挥碳市场机制作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预计2020年正式交易;河南、福建、四川、浙江已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可以为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提供更多可行的技术选择、更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就是一个例子。”21世纪中心全球环境处副处长张贤说。

  2017年,我国碳强度已经比2005年下降了46%左右,提前实现“4045目标”。未来,应更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9-08-06 第3版 综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