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甘肃科技报】科学家造出仿生蜻蜓聚氨酯
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张云文) 蜻蜓之所以能灵活飞行和跳跃,秘密在于其表皮中一种叫做“弹性蛋白”的物质。这种弹性蛋白的特殊结构,让蜻蜓拥有极低的刚度和极高的弹性。最近,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从这种特殊蛋白质身上找到了灵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聚氨酯材料,让它既坚固耐用,又弹性十足,一举突破了传统聚氨酯“强则脆,弹则弱”的难题!
我们常见的轮胎、密封件,甚至减震器,都离不开一种神奇的材料——聚氨酯。它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又要有良好的弹性,才能胜任这些“重任”。 然而,长期以来,聚氨酯材料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想要更坚固,弹性就会降低;想要更弹性,强度又会不足。这就像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问题出在哪里呢?科学家们发现,关键在于弹性恢复过程中的“熵罚”。简单来说,就是材料在拉伸形变后,如果内部结构变化太大,就很难完全恢复原状,导致永久变形。传统的增强方法虽然能提升强度,但也会限制分子运动,增加“熵罚”,降低弹性。兰州化物所的研究人员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他们巧妙地借鉴了蜻蜓表皮中的节肢弹性蛋白结构,利用一种叫做“低熵罚策略”的方法,在聚氨酯材料中构建了一种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在聚氨酯中,人为地创造了一些“硬”的部分和“软”的部分,并且控制好这些“硬”的部分的大小、间距和均匀程度,就像给聚氨酯材料穿上了一件“软硬甲”。 这些“硬”的部分,通过一种叫做氢键和配位键的“魔法”,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支柱,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这些“软”的部分,则赋予材料优异的弹性,让它可以随意拉伸和变形。
更神奇的是,当材料受到拉伸时,“硬甲”会逐渐解体,而“软甲”则会发生结晶,就像一个此消彼长的平衡过程。当拉力消失后,结晶的“软甲”又会释放能量,帮助材料恢复原状。这种“熵—焓补偿机制”就像一个聪明的调控器,让材料在保持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弹性损失。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聚氨酯材料的强度超过了80MPa,比大多数人造弹性体都要强!同时,它的回弹效率也超过了90%,堪比天然的生物弹性蛋白。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在受到外力后,几乎可以完全恢复原状,不易变形。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聚氨酯“强则脆,弹则弱”的难题,为高弹性聚氨酯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在高端工程领域,如轮胎、密封件、减震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7WJJ98nOecoVizO3GlZ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