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科学出版社】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 没日没夜,以实验室为家 周望岳

发表日期:2025-07-21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放大 缩小

周望岳(1929—),浙江磐安人。1953 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化学家,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我国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

为给下一步工业化做准备,196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开展顺丁橡胶工业化研究与开发大会战,主战场就定在锦州石油六厂。

19662月,刚过完春节,中国科学院和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教育部一起组织全国34家科研机构在锦州“会师”。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的“橡胶大会战”现场,参与人员达上万人。

各单位的科研骨干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其中,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四室主任欧阳均、助理研究员沈之荃负责丁二烯聚合技术和工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周望岳负责丁烯氧化脱氢用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技术、反应系统的工艺和运行参数的确定等。

“全流程物料平衡测试开始!”一声令下,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终于,在周望岳解决了物料“进多出少”的问题后,第三次测试获得了预期中的理想数据。会战进入设计工业生产全流程阶段,再一次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分工。这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负责对镍系纯溶剂、催化剂进料工艺、连续聚合挂胶堵管等三大问题进行攻关,锦州石油六厂负责建设万吨级工业装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负责催化剂性能等攻关。

1966930日,锦州石油六厂诞生了我国第一块顺丁橡胶。在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厂房里,灯火辉煌,一块顺式聚丁二烯胶料经挤压干燥成一个新产品。这是我国诞生的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共50千克。后来,它被制成了一个900-20型号的汽车轮胎,在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展出。

持续1440小时的一次实验

1966年上半年,周望岳等在锦州石油六厂驻厂三个多月后,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被迫提前回兰州。此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处于动乱之中,他们的科研组被解散了,周望岳等被下放。随后几年,六家万吨级生产丁烯装置的工厂出现了严重的管道堵塞、设备挂胶和排放污水中化学副产物含量严重超标的所谓“一堵二挂三污水”的问题,其中两套装置被迫停产。

1972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决定恢复以周望岳为主的顺丁橡胶科研小组,将“丁烯氧化脱氢开发研制第二代锡系催化剂”列为重点课题。但由于时局不宁,他们的工作时断时续,到1975年底还是被迫中断了。

直至1978年,在科学的春天里,周望岳被提升为副研究员,并受命重建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课题组,研发第三代铁系催化剂。周望岳带领课题组,经过一年半左右的艰苦摸索,终于获得成功。198011 月,周望岳等带着他们的新成果参加了化学工业部在湖南岳阳召开的顺丁橡胶科研生产技术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化学工业部领导和许多厂家的重视。课题组在对第三代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后,在1981年初启动了1000小时以上的催化剂寿命实验。

这一实验,要求在45天以内,连续1000小时以上中间不停止运行。但第一次实验运行到300小时后,出现了催化剂活性下降的情况,不得不重新开始实验。连续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实验,都失败了。在此期间,周望岳晚上都住在实验室,不知道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当第六次实验进行到700小时的时候实验设备出现问题,周望岳亲自组织修复有关设备,历经37小时终于解决了问题,使实验得以持续进行。此后,他也每天坚持到半夜才离开实验现场,每天的睡眠仅有4小时左右。

第六次实验持续了50天,终于取得了成功!随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决定与锦州石油六厂共同开展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第三代铁系催化剂工业中试放大实验。周望岳和他的大学同学张国栋分别代表研究所和厂方来领导这一工作。1982年春节前后,他们开始中试放大实验,可是一连五次实验,中间都出现了反应温度降至催化剂启动温度之下的“灭火”现象。而每次中试放大实验都要花费一二十万元,连续遭遇“灭火”造成了巨额的损失,种种风言风语都出现了。周望岳坚持在现场,针对问题找原因再制订新方案,最终他从通常忽视的反应器内部找到了原因。他亲自改装了反应器。1982 35日,第六次中试放大实验重新开始,直至5月初,连续正常运行60天共计1440小时,实验获得圆满成功。同年10月至12月,工业试生产获得成功。这一次,周望岳和他的团队在锦州石油六厂工作了两年多。

1981年,周望岳(右)与张国栋(左)在锦州石油六厂

1983年10月,周望岳抱病带队到锦州石油六厂参加丁二烯聚合生产顺丁橡胶的工业生产,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成果鉴定会认为,周望岳等开发的铁系催化剂(H-198)使我国在氧化脱氢催化剂的开发研究上跃入世界前列,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的问世,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和垄断,是我国在石油化工领域里的第一个完全自主的生产工艺。

“荣誉并非我一个人的”

1985年,“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次年5月,周望岳和张国栋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锦州石油六厂在北京召开的颁奖大会上捧起奖杯和奖状。30 年后,他在接受作家薛媛媛采访时说:“我拿到奖杯的时候,深切感到这份荣誉并非我一个人的,而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众多协作单位历经20 多年共同拼搏的成果。特别是我身边的人,他们的每一声叹息、每一个欢乐的笑容和每一滴汗珠,都是为了国家的顺丁橡胶。”

来源:《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