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第一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表日期:2012-08-22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放大 缩小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主要的气候特征,冰川区的冰川均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通过侵蚀、搬运与沉积形成了独特的冰川地形,它们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在构造活跃的地区还可为山地的构造抬升研究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高原,它的隆升是新生代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天山、阿尔泰山等构成了高亚洲的主体,高峻的地形和强烈的构造抬升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现代冰川还是第四纪古冰川都是以高峻的山地为依托发育的,不曾发育过覆盖整个高原的大冰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天山等地区的强烈隆升对冰川的进退以及对高亚洲与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和文明演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经过老中青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新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影响日益显著。年代学和地貌地层学相结合,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冰川地形数值年龄的测定成为可能。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的进展也推动着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此外,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地展开讨论与研究。

第一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于8月10至14号在兰州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协办。参加研讨会的代表有:李吉均院士(兰州大学)、朱俊杰教授(兰州大学)、崔之久教授(北京大学)、李树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周尚哲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易朝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威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德文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徐兴永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刘兵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杰副教授(兰州大学)、许向科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欧先交副教授(嘉应学院)、王欣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傅平博士(瑞典Stockholm大学)、张军博士(兰州大学)、于禄鹏博士(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刘向军博士(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殷虹(上海电影制片厂)、税晓洁等。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研讨的人员有:郑本兴研究员、苏珍研究员、任贾文研究员、王宁练研究员、刘时银研究员、赖忠平研究员、蒲健辰研究员、赵井东副研究员、谢爱红副研究员、秦翔副研究员、郭万钦博士、刘景寿高工以及研究生50余人,围绕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的议题于11至12号进行了为期2天的室内研讨,共有11人次的学术报告。13至14号前往迭山西北部进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与岩溶地貌等的实地考察。研讨会对今后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的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还初步商定下一届研究会将于明年10月份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与会人员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