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西北高原所在黄绿卷毛菇小尺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发表日期:2023-03-03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的可食用大型真菌。由于其可食用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高原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该菌多形成肉眼可见的蘑菇圈,这为研究它的遗传多样性形成机制及生态学功能提供了便利。我们之前基于微卫星(SSR)的黄绿卷大空间尺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发现,该菌在整个青藏高原尺度上有着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这与其它大型真菌相关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型真菌孢子一般散落在距离子实体数米范围内)。

  大型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主要受其生殖策略(reproduction strategies)及散布能力(dispersibility)的影响,但当前很难在野外直接观测一种物种是倾向于有性还是无性生殖。因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植物适应与进化学科组采用研究黄绿卷毛菇基株(基株:一定空间内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的集合,通常认为同一蘑菇圈上的所用大真菌子实体来自同一基株)大小、密度及持续性的方式来推测其生殖策略:拥有大尺寸基株的物种倾向于采用无性生殖、拥有数量众多小尺寸基株的物种倾向于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

  为了理清黄绿卷毛菇基株形成当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机制,学科组研究了该菌小空间尺度(选取了3块样地、5个蘑菇圈,用3年时间采集了234子实体和72份土芯)的遗传多样性及基因交流,发现该菌拥有相对较大的基株尺寸(5.82 ± 0.51 m),表明该物种更多倾向于无性生殖,同时该物种在小空间尺度(7-30 km)上基因交流并不频繁,结合青藏高原季风、动物大规模迁徙及人为因素,可以推断人为的子实体贸易促进了该菌在青藏高原的基因交流。同时,历时三年的研究显示,黄绿卷毛菇各个蘑菇圈的遗传多样性逐年递减,说明该菌种内有着激烈对于植物根际养分的竞争,同时很少有新基因型产生也表明了较强的优先效应 (priority effect)的存在。最后,研究发现黄绿卷毛菇地上(子实体)、地下(土壤菌丝体)的基因型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以 Fine-scal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 dynamics of the fairy ring fungus Floccularia luteovire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为题,发表在Fungal Ecology上。西北高原所邢睿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世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1 黄绿卷毛菇(F. luteovirens)基株分布图(不同颜色点代表不同年份采集的子实体、三角形代表采集的含有该菌菌丝的土壤样品、红色叉代表不含有菌丝的土壤样品)从扩张速率可以推测该蘑菇圈已经存在了50年以上

图2 黄绿卷毛菇蘑菇圈及子实体贸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