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海洋型冰川表面潜在病原微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风险研究获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4-07-05来源: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放大 缩小

冰川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储备库,同时也是天然的微生物保存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消融,封存在冰川中的致病菌被释放出来,会对人类带来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近几十年来,环境中的病原体突破了原有的生态屏障,而快速变化的冰川生态系统中致病微生物的特征及传播方式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多家单位对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表面不同季节雪冰中潜在病原细菌的来源、组成以及扩散过程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在样本中共发现了441种潜在致病物种,数量范围从每克215到4.39×1011个不等,并发现潜在致病菌在组成和数量上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和环境变化。宿主分析表明,超过70%的物种是影响动物的病原体,春季动物宿主病原体比例最高。气溶胶和冰川融水扩散分析表明,这些微生物来源于西亚,主要影响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零模型分析表明,冰川表面潜在致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主要受决定性过程控制。冰川表面的潜在致病细菌主要来源于降雪,并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模式。这些发现对评估冰川的生物安全风险和主动防御未来生物安全威胁提供了前瞻性科学依据。

该成果以The Diversity and Risk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Bacteria on the Surface of Glacier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西北研究院张昺林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光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杨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杨兴娄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4040853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表面潜在病原菌的来源、组成以及扩散过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