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固沙措施对流动沙丘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生态恢复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和状况是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提供生态恢复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恢复方案的重要手段。
土壤性状改善和植物群落重建是沙漠化防治取得成效的重要表征,明晰不同沙漠化防治措施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关联特征,有助于筛选最佳的沙漠化治理措施。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玉霖研究员团队以科尔沁沙地高大流动沙丘和平缓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恢复、种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设置草方格沙障3种固沙措施下植被群落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从而为该类型沙丘固沙措施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措施下平缓和高大流动沙丘植物物种丰富度均为设置草方格沙障>种植差不嘎蒿>自然恢复(图1)。设置草方格沙障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0.05);随着恢复年限延长,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高大和平缓流动沙丘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图2)。
总之,设置草方格沙障能够显著改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土壤养分并改善土壤质量,是最有利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生态恢复过程较为漫长,随着固沙年限增加,自然恢复、种植差不嘎蒿和设置草方格沙障均有利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的生态恢复。
该成果以《固沙措施对流动沙丘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影响》为题发表于《中国沙漠》2024年第2期。西北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程莉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玉霖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desert.ac.cn/CN/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021
图1 固沙措施对沙丘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图2 高大(A)和平缓(B)流动沙丘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群落特征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