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西北高原所在濒危物种保护成效及保护空缺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5-01-08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濒危物种的保护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栖息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建立适宜性模型评估物种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现状,能够有效评估自然保护区现有保护成效并识别濒危物种潜在的保护空缺。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马麝是该区域特有的濒危物种,因受到栖息地破碎和非法捕猎等的多重威胁,种群数量显著下降,该物种的保护与种群的恢复已刻不容缓,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选取马麝作为研究主体,应用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方法,探讨濒危物种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并识别保护空缺,旨在为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和实践指导,确保这些珍稀濒危物种能够得到有效维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到274个马麝分布位点信息,采用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分析我国西部马麝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其适宜分布区域与典型环境变量之间耦合关系,评估中国西部马麝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并划分该物种潜在分布区及保护空缺区域。研究表明,海拔、年平均温度和年温差是影响马麝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适宜生境集中在海拔3000-5000米、年平均温度0-5℃、年温差30-40℃的区域。马麝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及南部地区、青海省东北地区和南部零星区域、四川中部及西部的大部分区域、西藏中部及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其中西藏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大,青海省中度适宜区面积最大,四川省高度适宜区面积占比最高,而整体上青海省马麝优先保护区(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区)的占比依次高于四川、西藏和甘肃省。我国西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麝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四川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马麝的高度适宜生境保护效率最高,且四个省份均存在显著的保护空缺区域。建议通过维护和改善适宜的栖息环境、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在空缺区建立新的保护区或管理小区、推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我国马麝栖息地,促进其种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健康。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马麝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成效评估与保护空缺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论文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gaps for endangered species based on habitat suitability: A case study of alpine musk deer in western China 近期发表于 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科学院2区TOP,IF = 7.00)。西北高原所特别研究助理江峰为第一作者,张同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3-ZJ-952Q)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24T17099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3080 

基于栖息地评估的濒危物种保护成效及保护空缺评估研究摘要图

中国西部马麝分布位点及模型验证

马麝生境适宜性与环境变量耦合分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