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

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青海湖流域建设了野外观测基地

发表日期:2021-06-15来源: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放大 缩小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亦称青海湖盆地,海拔介于3000~5000m 之间,面积约3km2,青海湖水域面积为4500km2该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气候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响应极其敏感;该区是我国高寒内流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水文过程及水循环体系;是我国高寒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示范区。20216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青海湖听取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为了进一步强化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保护研究工作,从2012年开始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该流域布局建设了“高寒山区同位素生态水文与国家公园观测研究站”(图1),该野外观测站基于高寒内流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作用机制的长期监测,定位于大气水汽-降水-冰雪冻土-生态系统-出山径流-湖泊-河湖联通性-生态水文效应”全视角系统性开展高寒内流区生态水文过程及水循环研究,集成高寒内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研发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模式,构建高寒内流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决策平台,力争做出“用得上”的研究成果,为高寒内流区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助力。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寒内流区生态水文过程与机理;2)高寒内流区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机制;3)高寒内流区湖泊环境演化过程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4)高寒内流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5)国家公园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研究站野外观测按照“立足青海湖,辐射高寒内流区”的思路,聚焦“山水林田湖草冰”和“水土气生人”,现有的野外观测内容主要有:1)通量与梯度气象观测系统:涡度协方差系统、综合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和自制雨量筒等,时间步长为半小时;2)土壤观测系统:主要为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水热通量、冻融过程等,时间步长为小时;3)水文观测系统:主要是河水水位、流速、电导率、水温、PH等,观测时间步长为小时;4)生态观测系统:生态系统蒸散、物候、生物量监测以及多样性调查等;5)同步采样:大气-水体-土壤-植被等样品;6)人类活动跟踪调查。野外基地现有观测仪器设备30余台套,现已积累:近30年的气候、水文、生态、人类活动等数据;近10年的梯度气象、生态水文、植被调查、同位素水文等数据:近5年的地气通量、水质、冻融过程、物候、蒸散发、人类活动调查等数据资料。同时野外站也建有办公生活基地,秉承开放合作的原则,热忱欢迎院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合作开展工作。

1 观测基地位置及野外观测网络 

2 综合观测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