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
西北研究院举办“遇见科学 预见未来”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3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本届活动主题为“遇见科学 预见未来”。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兰州市第十六中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秦安路小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等大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公众等1900余人参加活动。兰州晚报、甘肃交通广播电台等媒体第一时间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次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了西北研究院科技创新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以及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天山冰川试验研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四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活动开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研究院院长冯起作开场致辞,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通过此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充分展示西北研究院多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西部、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不断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浓厚氛围。
在西北研究院科技创新馆,讲解人员利用各类展板、科普视频、实物标本等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学普及了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生态、高原生物、盐湖、油气地质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并通过“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沙盘”“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沙综合体系沙盘”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向公众科普了科研人员如何破解青藏铁路冻土难题、解决包兰铁路防沙治沙困境,讲述了创造世界铁路建造史上两大奇迹的艰辛历程;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沙盘”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沙盘”,介绍了西北研究院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科研进展与显著成效。通过讲述西北研究院科技工作者真实感人的科研往事,进一步弘扬了西北研究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骆驼与牦牛精神。
在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结合实验室展板、荣誉陈列室、出版物陈列室、多媒体视频等,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冰冻圈科学的研究对象、实验室的发展历程、野外台站建设及野外工作经历、重大研究成果与奖项、秦大河等杰出科学家的科考事迹、教材及科普专著等。活动充实活泼,参观者热情高涨,与科研人员积极互动。
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为公众揭开了冻土的真实面纱,介绍了冻土“冻胀融沉”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使公众了解到冻土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和土地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碳库。此外,社会公众还参观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走近了冻土的微观世界,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解冻土。
在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神奇大喇叭——风沙环境风洞引发了参观者们的兴趣。风洞建成于1967年,全长37.78米,木质结构。历经56年依旧完好无损。“大喇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防沙治沙或者在科学观测、风沙研究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科研人员在“大喇叭”里模拟各种环境下的风沙实验,研究不同防沙治沙措施,为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为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研价值观和学术精神,西北研究院还组织举办了多场精彩的科普报告、老科学家手稿展及《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屈建军研究员介绍了鸣沙科学考察的情况、鸣沙发声的机制假说及相关研究进展等,带领公众走近精彩的鸣沙世界。吴吉春副站长以人体冻伤开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公众认识了冻土冻胀丘的形成、结构,以及研究意义,报告图文并茂,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 王炳尧工程师从防护体系的建立、草方格的发明、固沙物种的选配、栽植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包兰铁路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的建立和演替,培养了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意识。
为使公众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乐趣,西北研究院精心准备了科学小实验、互动游戏和巧手拼图等互动环节,让社会公众了解科学,启蒙思维,激发了社会公众浓厚的科学兴趣。
同时,西北研究院组织了期刊成果展,充分展示西北研究院科技期刊的发展和风采,使社会公众对西北研究院有了全面认识。此外,还进行了招生宣传,解读招生政策,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
西北研究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重视科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本届公众科学日活动由办公室和各部门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密切协作,传播了生态环境资源等优势学科的科学思想,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为引导公众树立科学严谨的价值观作出应有的贡献。
冯起致辞
公众参观科技创新馆
公众参观实验室
公众聆听科普报告
公众参与科学小实验
期刊和招生宣传
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