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视野

专家视野

顾逸东:天地一体引领空间科学重大产出

发表日期:2017-04-27来源:中国科学报放大 缩小

  我国空间站可能成为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近地轨道空间站。这是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机遇。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经中央批准实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持续运行10年以上。空间站具备航天员直接参与科学活动、有效载荷量大、全球覆盖的中继星测控数传、上行运输和下行返回、天地大系统支持、压力舱内外不同实验环境等特殊优点,将成为我国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

  由于国际空间站(ISS)或将于2024年退役,我国空间站可能成为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近地轨道空间站。这是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机遇。

  判断空间站搞得好不好有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建好,二是能不能用好。目前,我国空间站确定了8个研究方向,在空间站压力舱内安排了13个先进的科学实验室,称为科学实验柜,将开展生命、材料、流体、燃烧、基础物理等成百上千项成系列的空间科学实验研究。同时,在空间站舱外部署了一些重大科学研究设施,如多功能光学设施、正在论证的高能宇宙辐射和暗物质探测设施等。

  为确保空间研究项目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产出,除按航天标准研制先进可靠的有效载荷外,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个空间项目都需要事先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事后对数据和实验样品进行高水平分析。

  空间站不是一项单纯的工程,工程是基础,空间站科学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是目的。想要真正进入世界前沿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地面的前期和后期阶段,需要各方面的统筹支持,这一过程没有稳定的支持是不行的。

  因此,建设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地面实验基地”,对于空间站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正是目前的研究链条中缺少的。它将促使优秀科学家凝心聚力,长期攻关,与天上的太空实验室配合,形成天地一体的完整系统。

  这个基地是科学研究性质的,它将凝聚人才对空间站上的实验开展研究,支撑各项目的地面研究、飞行前的验证实验和效果评估、飞行中的天地比对实验和实验进程判断、科学实验样品分析服务,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并集中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而对于像太空望远镜等空间天文台项目,也要落实到地面研究,包括海量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才能取得最新的科学认知。(记者陆琦采访整理)

  (顾逸东,中国科学院院士)
附件: